捐赠故事

寸草之心,难报春晖—徐绍文先生回访日志

2017年04月06日 11:29 作者:  来源:  编辑:陈柳利

“前三十年看父敬子,后三十年看子敬父。我根在山海关,在唐山,不能忘本。”眼前这位古稀老人坚定地对我们说道,双眼中闪烁着信念,他正是北京校友会秘书长徐绍文先生,是北京校友会对母校120周年捐赠的负责人。健谈、和蔼、风趣、善良、感恩,这是我对徐绍文先生的第一印象,虽已是古稀之年,但他整齐利落的装扮,儒雅知礼的气派,落落大方的谈吐,仿佛连岁月都不忍伤害他,只是吹白了他的头发而已。

古稀之岁,赤子之心

我们怀着些许紧张的心情拜访徐绍文先生,看到他亲切的笑容时,那条我想象中阻隔我们距离的辽河就慢慢干涸了,也是,拜访自己的学长何来忐忑之说呢?还没等我们问起,徐先生就已侃侃讲起北京校友会历史,“北京校友会是81年以茅以升学长为首,众多老学长发起的,当时校友会只有四五千人,现在我们北京校友会已经有四五万人了。”回首北京校友会发展的路途上也经历些许颠簸,几次面临着资金危机,“现在我们这间办公室就是陆骁先生提供的,他是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,更是一位杰出的校友,我们同声相应,我们都想为母校尽一份心,出一份力,正所谓一父养十子,十子养一父。”


徐先生在北京参与地铁建设多年,他的汗水浇灌过现已开通的北京地铁1线与2线,“在大学的黄金时期我就确定为铁路献力的方向,要为祖国效力!”可以说,徐先生的经历与国家发展是同步接轨的,他将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。讲到了党和国家,徐先生满怀感恩,“党叫我干啥,我就要努力干好啥”无论是对于恩师,母校还是国家,徐先生总是报以最虔诚的谢意,正如华罗庚那句“人家帮我,永志不忘;我帮人家,莫记心上。”要被别人尊敬不是靠财力与权力,而是一颗纯洁炽热的本心,那徐绍文先生足以让所有人肃然起敬。

梦连铁轨,心系交大

交大总是与徐先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,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把他牵引来交大。“我的老家坐落在两条大铁路的中间,小时候去上学总是跨着铁路走,高中我买月票坐着铁路走,毕业时又去了大连机车厂参观,我大学的第一志愿就是交大的内燃机专业。”那时,徐先生怀揣着对铁路的执着走入了交大的校门,“交大那可是工程师的摇篮,孕育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物”其实工科出身的他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,从小对笔墨之词极其敏感,偏爱文系,入学后又当了文艺委员,直到现在也没有放弃他的笔杆子,“一技在身,终身受益,我觉得只会写文墨功夫还是不够的,要通晓一门技术才是最关键。”就这样,徐绍文先生沿着心中那条铁轨来到了西南交通大学。


回忆起那个年代的交大,徐先生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,交大这些年的遥遥历史沉淀在徐先生的喉间,顺着他的声音慢慢流淌出来。徐先生六十年代入学,那时正值我校建校时期,学生免不了一番艰苦的建校劳动,他就是这样右手拿着笔左肩扛着锄在交大度过一个个日夜。在承受着体力与精力压力的同时,由于物资匮乏,学生们只得吃糙干粮,酱油汤。面对有点陈旧的记忆,徐先生只平静地讲到:“艰苦的环境锻炼人,到现在我都无法忘却那段时光,环境恶劣也不能耽误学习,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相长。”徐先生对于学习的渴求可见一斑,直到现在还保留着那时的笔记,严谨治学,严格要求的校风校训更是扎进心底。后来,我校迁到四川峨眉办学,恰逢此际,徐先生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来到峨眉,他兴奋地淡到:“那时师资力量有了很大进步,许多资深教授亲自授课,我真的感到很荣幸,而且可以说我在峨眉校区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足迹。”原来,现伫立在峨眉的藏经楼正是徐先生建设的,静静躺在峨眉若干年的4号楼也是徐先生作为毕业留念亲自设计的,不忘恩师教导,不弃母校培育,他一颗拳拳赤子心可以想见。毕业时,徐先生凭着自己的天赋和不懈努力,拿到了全班唯一个的名额,来到北京参与地铁建设,从此便将一生心血付诸国家铁路事业。

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

“想遇见伯乐,首先自己要是千里马。”徐先生寄语交大学子,学习是需要扎实的一件事,手头不能懒,还要与同学老师多沟通学习,多参与社团活动来丰富自己,练习语言能力。他表示,现在的年轻人没有那种困难的环境,但有了苦不能怕吃苦,就该要锻炼自己,同时不能忘一颗感恩之心,要孝顺父母。“前三十年看父敬子,后三十年看子敬父。我根在山海关,在唐山,不能忘本。”对于母校,徐先生说道:“我的黄金时代在唐山铁路,它给了我知识,经常回忆起恩师的教条,我要回报母校,继承发扬唐院精神。”他还认为交大在成为双一流大学道路上要发展优势学科,聘请资深教授大师,充分动员全体师生员工,同心协力,共同建设以实现“双一流”目标。


最后,徐绍文先生拿出一本笔记,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八个大字映入眼帘,下面附着两行注释,徐先生戴起眼镜,看着我们的眼睛认真地为我们解释道,“同样的声调能产生共鸣,同样的气息能相互吸引,这样交大校友们就能惺惺相惜。”在徐先生面前,我们无不感到惭愧,他有着我们这个时代最欠缺的东西——忠心,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, 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。




上一条:愿子事笃实,浮言扫谵谆——专访黄永正学长
下一条:唯心所愿 千里骏骨 -----兰州访刘维俊老学长

关闭

西南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
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