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西南交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,教授,博士生导师
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、中央“马工程”首席专家、教育部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”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荣获多项教育荣誉,包括2015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、四川省教学名师等。同时,他还担任成都市历史学会副会长、四川省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”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务。

2024年4月,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云庵教授将自己所获“立德树人”杰出贡献奖奖金捐出一半,用来设立云庵奖学金,以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家庭经济困难的博士研究生潜心科研、完成学业。“何须桃李千株树,自有云庵万卷心”,师者赤诚,永耀杏坛。
高考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
时代的浪潮紧推着少年何云庵离开课堂——十三岁,他被迫放下书本,扛起锄头,在黄土坡上与命运相搏。插队四年,他艰苦劳作,膝盖的旧伤至今隐隐作痛。直至1977年,他二十五岁,时代巨浪散作温润春雨,洗净阴霾,雨霁云开,高考的曙光终于再现。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”,他紧攥命运的笔尖,抓住那束光,在煤油灯下熬尽长夜,抚平命运的褶皱,叩开西南交大的大门,坚定走向自己未尽的志向。
他无数次感慨:“高考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。”的确,那年考场上的每一次挥笔,都助力他改写自己的命运。但是,从田间地头走至三尺讲台,他改写的又何止是自己的命运?
他在交大勤苦求学,于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马列主义理论师资班,并毅然选择留校任教,自此便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之中。他说:“我的教育理念,可凝练为‘四个热爱’——热爱教育,热爱教学,热爱学生,热爱学术。”他以教育为使命担当,研习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,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稳步奔向新时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;以教学为生命舞台,执教数十年,只为将毕生所学传承发展;以学生为精神血脉,灌之以知识,润之以关怀,更亲自出资设立专项奖学金,用于资助马克思主义学院家庭经济困难的博士研究生;以学术为人生追求,摘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,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大项目“零突破”。
他抓住了曙光,然后,成为了更多人的曙光。
我还得多做一点
谈及奖学金的设立,何教授提到:“去年,我在学校东门看到一块展板,我一眼就认出沈志云院士的照片,然后发现他旁边的人还挺像我的,我就凑近看看,还真是。”那时,他才知道自己获得了西南交通大学“立德树人”杰出贡献奖。后来知道有奖金,他几乎未作犹豫,就决定将奖金的一半捐出,在学校设立奖学金,帮助那些在命运泥潭中跋涉的学生。而奖金的另一半,则被用于给他的家人治病。
何教授总说,“我并不愿意用自己的名字给这笔奖学金命名,我并没有做什么,只是把一笔意外的奖金捐出一半。学生他们都很怕我,但我觉得一个好的老师是被学生所亲近的,而不是畏惧的,我还得多做一点,让敬畏上升到敬爱。”他总认为自己的捐赠微不足道,对学生的热爱也还远远不够,就像秋日银杏将最灿烂的金黄赠予土地时,总以为只是归还了一片落叶。但实际上,那笔他口中的“意外奖金”实则是他毕生学术成果与教学研究的结晶,他口中那微不足道的捐赠早已成为无数寒门学子夜航时的星光,那些沉默的关怀也早已融作学生心中刻骨的敬爱。
为人师者,怎么能不心系学生
“为人师者,怎么能不心系学生?”这是何教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他深知,学术之路充满艰辛,对于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,经济压力成了他们追梦路上最大的绊脚石。于是,他用自己的行动,默默地为这些学生铺就了一条通往梦想的坦途——设立云庵奖学金。
但何教授的捐赠故事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。1986年,他资助了第一个学生。那是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江西学生,面临着退学的困境,何教授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,用自己微薄的收入,帮助他继续学业。从那以后,他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几乎从未间断,只要他知道了,就会全力相帮。“行百里者半九十,他们很艰难才走到这一步,不能让他们因为经济原因倒在终点前,我希望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。”何教授的话语,如同春风化雨,滋润着每一个学子的心田。
如今,云庵奖学金已设立一年有余,何教授的资助也走向正式化。提及奖学金设立以来获得资助的两届学生,何教授表示,他非常关注奖学金的评选情况,对奖学金的评选有着自己的“私心”。他说起奖学金的首届获奖者,那是一位家中重男轻女的学生,父母断了她的学费,不愿继续供她上学。“但她研二就写出2万字的高质量论文,将一段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的史实完整地呈现出来,这样的苗子不能埋没。奖学金给她,这是我的一点私心”。而今年的奖学金候选人中,他印象最深的是那位父亲猝然离世、母亲也因患病失去劳动能力的博士生,家中没了经济来源,他的学业将因贫困戛然而止。但他已经六年级了,“这个时候断了经济来源让他没法上学,我觉得太遗憾了”。所幸,奖学金成了他最后的浮木,在学海里帮他苦苦支撑。说到这里,何教授欣慰地笑了,“到目前为止评了两届,钱都给了最该给的人。”
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
“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,我就一直在教育战线服务和回报社会。”这句话不仅是何云庵教授的人生信条,更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育事业的生动写照。从求学到教学,再到助学,他将全部热忱奉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教育者”的深刻内涵。
何云庵深知,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的机遇和社会的滋养。1977年恢复高考,让他这个曾在田间地头挣扎的少年得以重返课堂,最终走进西南交通大学的校门。这段经历让他格外珍惜教育的机会,也让他对寒门学子的困境感同身受。
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。他对受助学生寄予厚望——学有所成、服务社会、赤子之心。他说到:“我自己的研究领域里,也还有许多值得再研究的、研究尚不成熟的,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,现在没办法做。”何教授期待这些受助的学生能够学有所成,将他未竟的研究接着做下去,以赤子之心,反哺学校,反哺社会,反哺家国。
前路,星河长明
从田间的辍学少年,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耕耘者;从高考的追光人,到寒门学子求学路上的举灯者,那个早年辍学、埋没田间的少年何云庵,借着高考曙光的指引从现实苦寒走向了理想暖春。如今,也终于用半生努力,为他人举起了更亮的光。
云庵执灯,不照归途,只映前路。愿所有星辰,不因贫穷而陨落;愿每一份坚持,终得星河长明。
